庆典名俗
美食印象
历史遗迹
手工匠心
人文传承
庆典名俗
红彤彤的节日“氛围组”
红彤彤的节日“氛围组”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5/30/6efeba373c0252af9b07645c25dc653b.png

 

迎新春之际,最为应景、最有仪式感的便是张贴春联、年画和窗花。那些喜气盈盈的年画,红彤彤的春联、福字、窗花等,将百姓人家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烘托出辞旧迎新之际的节日气氛,表达人们辟邪除灾、迎吉纳福的美好愿望。

 

衡水湖畔的春节民俗文化独具特色。湖东的刘家南田村流传着热闹的“正月初八会”,而在湖西的南、北“十小庄”一带,如刘家埝、绳头庄、胡家庄等村,流传着“散路灯”的习俗。这里的“散路灯”,是春节期间各种花会社火活动的总称。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7/19/e3cd18ce34a09a561036c62e46a24013.PNG

 舞龙表演 

 

旧时春节,衡水湖西畔“散路灯”时,“刘家埝的狮子、顺民庄的高跷、绳头庄的老姜背老婆、胡家庄的二姑娘骑驴和二鬼摔跤、岳家庄的玩夜猫子”是深受乡亲们喜爱的节目。刘家埝位于衡水市冀州区“东大洼”东岸上,古时漳河从村东流过,因某年从刘扬村迁来刘姓一支在漳河埝上立村而得名,它是北海子里“南十小庄”最北的村子之一。村子虽不大,民间社火活动却很兴盛。尤其是它的舞狮表演,在衡水湖西畔的几十个村子里叫得最响。

 

旧时一进腊月,刘家埝的舞狮队就把行头搬出来,每天在村里耍一会儿。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进入高潮。一过正月初六,邻村开始频繁邀请舞狮队前去表演。据一些老人回忆,民国时,刘家埝舞狮子最有名的是刘同兰、刘东起、刘兰柱等人。舞狮表演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是狮子头,这几个人都善舞狮子头。狮子舞得好,还需要一个引狮子的演员引得好,二者相得益彰。最善于引狮子的是刘玉江,他手拿一个用红绸子包裹的圆球,出场前先打一个飞脚,博得满场喝彩,狮子在他的引逗下张牙舞爪,蹿蹦跳跃,花样百出。除了舞狮,刘家埝的“撑旱船”“傻老婆拉碌碡”也远近闻名。“撑旱船”耍得最好的是刘桂成、刘绍义两人,刘老福的碌碡拉得最好。

 

刘家埝的“散路灯”在鼎盛时期,最多时有十八盏灯笼。在“千顷洼”漆黑的夜晚,那些出现在乡间小路上的闪闪烁烁的红灯笼,给人以温暖安全的感觉。红灯笼后面跟着“长枪队”。“长枪队”是专门用来打场子的,队员每人手里拿着一杆红缨枪,是为了在关键时刻驱撵近前的围观者,为表演腾出足够的场地。某年春节晚上舞狮队到衡水段村“散路灯”,段村的街道很窄,街两边围了很多人,根本走不动,“长枪队”不得不在前面打场子,驱撵围观者,才到达表演场地。“刘家埝的狮子”在方圆几十里基本没遇到过对手,民国某年,舞狮队出了“千顷洼”受邀到巨鹿镇演出,那里正逢十月会。巨鹿的财主多,二层小楼也很多,所以家家户户梯子不少。舞狮队正在表演狮子爬桌子时,正在兴头上,忽然有人搬来了梯子,让“刘家埝的狮子”“上山”。这下可把刘家埝的舞狮队难住了。他们“上桌子”是绝活,却从没上过“山”。这个行当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众目睽睽之下,来自深县土路口的一个舞狮队轻轻松松地“上了山”,引来一片喝彩声。

 

胡家庄在刘家埝正东。古时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漳河。 它由胡家台和郭家台两部分组成,村子不大,但春节社火 活动却很兴盛,这个村最拿手的是“二姑娘骑驴”和“二 鬼摔跤”。绳头庄的杨金斗老人儿时经常观看胡家庄的社 火表演。据他回忆,“二姑娘骑驴”是先用竹子捆绑裱糊 成一个驴子的形状,一个叫“王小儿”的男子站在里面, 模仿骑驴的姿态,“二姑娘”在旁边,二人不停地插科打诨, 段子充满草根色彩,比较俏皮幽默。

 

胡家庄旧址如今已淹没在衡水湖的浩渺烟波中,村民整体搬迁到冀州南关,那些古老的春节民俗随着社会的变迁也渐行渐远。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7/19/4b137958caf1781f0f1865a263f99ecc.PNG

 铁花纷飞 
 

绳头庄在刘家埝的东北、衡水湖东湖区西岸,这个村旧时以善打麻绳著称。春节“散路灯”时,“老姜背老婆”是这个村最拿手的节目。衡水湖畔流传的一句俗语说,“绳头庄的老姜背老婆,一年背一抹儿”,是说扮演“老姜”的演员和扮演“老婆”的演员经常花样翻新,逗得人们捧腹大笑。绳头庄村北有一个叫“双庙”的旧村落遗址,是因漳河边的两座大庙而得名,传说“先有双庙村,后有北京城”。人们还说双庙村东的那座大庙底下有地道,通着冀州北关的前冢和南宫。据说刘伯温当年相中了湖畔的这块风水宝地,曾建议在这里建都,修北京城时还用了“双庙”的木料。到了清末,双庙村的最后几户村民分别迁到了南李庄、后韩家庄等村,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庙宇。据绳头庄一些老人回忆,旧时每年春节“散路灯”时,社火队伍最后总是到那座大庙前耍一回,才宣告社火活动正式结束。

 

老盐河畔分布着八个南田村,分别是位于河东岸的李家南田、张家南田、宋家南田、马家南田、刘家南田、刘家台(古与刘家南田是一村),以及河西岸的秦家南田和徐家南田。

 

刘家南田和徐家南田隔河相望,村民以刘、张二姓居多,在几个南田村中,它因人口较多,或因建村相对较早等原因,古称大南田村。春节时,刘家南田的“正月初八会” 远近闻名。“正月初八会” 在村东的一座古庙——圣母行宫举行。圣母行宫俗称东大庙,相传始建于唐。东大庙坐东朝西,过去门前是一个十余亩大小的空场,上面长着两株大槐树。正殿是三间起脊、琉璃瓦铺顶的瓦房,南北各有三间配殿。后殿分南北两部分,北殿是菩萨殿、南殿是十八罗汉殿。其它殿里都有泥胎神像,十八罗汉殿四周的墙壁上画了壁画。两口大铁钟,挂在东、西配殿的廊下,钟高约两米、直径一米五左右,上面铸着文字和图案,旧时每逢三、六、九日撞钟,钟声悠扬,声闻几十里。

 

北配殿前有一株古柏,一句民谣说,“南京到北京,刘田一棵松”。这株古柏的稀奇之处是它能长五种不同形状的叶子,有针形的,还有扁瓜叶形的。古柏两人才能合抱,在一人多高的树腰部,有一个光滑的大疙瘩,老人们说,这是柏树的“肚脐”。谁也不能摸它,否则会头痛。老柏树被人们视为“神树”。每逢“正月初八会”,人们会在树下燃上几炷香,祭拜“神树”。“正月初八会”,是南田村一带最为盛大的民间庙会。这天清晨,方圆几十里的百姓呼朋引伴,推车挑担,辐辏而来,赶庙会的人大多到圣母殿许愿还愿、禳灾祈福,殿内殿外挤满了人,还有四方小贩,各色艺人,密密麻麻排满了庙外的空场,有拉洋片的、说书的、唱戏的、吹糖人的、卖红灯笼的、卖风筝的,非常热闹。

 

刘家南田是一个民间艺术氛围很浓厚的村子,旧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有一面小鼓,一对铜镲,一到农闲,人们就聚在一起耍一会儿。刘家南田的架鼓方圆几十里有名,民谣说,“刘田的架鼓七十二翻”,是说刘家南田的架鼓花样多,招人喜爱。目前仍流传着“仙人过桥”“十三堆”“大八镲”等十几套鼓点。除了架鼓,刘家南田的业余梆子剧团也很有名气,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正月初八会”上,业余梆子剧团经常在东大庙搭台唱戏。剧团是村里张华臣(据老人们回忆的名字)创建的,据说他是著名河北梆子艺人,他的师弟叫“仁达子”(老人们回忆之名),张华臣叫“二达子”,二人在天津演出,还没出场就掌声雷动。张华臣擅演《洪杨洞》, 相传在舞台上表演人咽气时的情态是一绝。他晚年在乡授艺,分别在刘家南田和冀州的齐官屯建立了两个业余梆子剧团,为河北和北京输送了许多艺术人才。

 

改革开放后,刘家南田东大庙的“正月初八会”恢复起来。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又成立了三、八集。这样正月初八既是庙会,又是新年后的集日。那一年,刘家南田村置办了架鼓、镲、钹等乐器,组建了架鼓队,正月初八请衡水梆子剧团在东大庙连唱了五天戏,赶集过庙会的人熙熙攘攘,成为老盐河畔的一件盛事。前些年,东大庙的“正月初八会”时,几个南田村、于庄、北田村、枣强肖张镇、冀州娄家疃等村的秧歌队、架鼓队都被邀前来,各展绝技,为乡亲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节目。

美食印象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都值得我们去尝一尝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5/30/90939417a04f1f29c4ce8c8d7db25738.png

 

大美九州,冀州为首,作为古冀州的传承之地,美丽的湖畔明珠衡水市,悠久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各具特色的美食,优秀的湖城青年,衡水十四中学子挥舞着手中的画笔,勾勒起历史的篇章,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典故,呈现在方寸之间,唯美如斯,别有天地。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8/11/bba01eb18959e57affea9e1a41d90852.png

 

大饼如盖翻三翻,

 

断条切丝细如帘。

 

姜丝蒜沫准备好,

 

油盐酱醋搁一边。

 

肉丝鸡蛋任君选,

 

高汤辅料是关键。

 

青菜百搭都能行,

 

五月蒜苔是首选。

 

厚锅灶火要均匀,

 

炝炒麻利品经验。

 

出锅焖饼油黄色,

 

晶莹透亮不粘连。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8/11/0030041904ece3ff253cf42d1b8683cf.jpg

 

冀州焖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流传于世。《冀州县志》记载:每年二月二,冀州人有吃焖饼的习俗,象征着“烙干大田不生虫”。短短十几个字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冀州人在农耕社会时期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企盼。

 

据考证,焖饼在明朝时源于冀州。到清末,在京津等地经商的冀州人形成了“银行帮”、“五金帮”、“杂货帮”等几大商业群体。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由冀州人在京津等地开办的“冀州馆”都有“冀州焖饼”这种地方特色主食,以招揽家乡客人。这样,“冀州焖饼”渐渐地有了名气。

 

制做传统的冀州焖饼需有一个特制的铁锅,厚5到8厘米,头盔状,重20余斤。这种铁锅传热稳定而均匀,汤易吃进去而不粘锅,而一般的炒勺则达不到这种功效。所用饼条也需特殊烙制,俗称“包袱饼”,不超过3层,要擀薄烙熟,手工切条,精细均匀。制作工艺讲究“老汤香油,先炒后焖,盖锅回味,翻勺出锅”。老汤是指在后锅灶上用排骨和鸡骨混合熬制的高汤。汤和饼条的比例也有严格要求。一般是一斤饼,3两汤。火候也挺关键,要大火炒,文火焖。时间过长,则饼条发干;过短,则显得粘软,均影响口味。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冀州焖饼色泽黄亮,筋道松软,不粘不连,滋味香醇。焖饼的种类很多,有素焖、肉焖(肥肉为大炒焖、瘦肉为小炒焖)、黄菜焖饼(即鸡蛋焖饼)、鸳鸯焖饼(一盘中有两个花样)等几种。

 

冀州焖饼不仅有独特的风味,而且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还演绎出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刘立平(1889——1963)是冀州傅官村人,能做拿手的冀州焖饼和满汉全席。民国初年,他在商业重镇码头李的万兴楼掌灶。每年庙会时,京剧名角“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都要到码头李来唱戏。他喜欢吃刘立平做的焖饼和炒菜。一次因天下大雨,伙计没到万兴楼去订饭,就近从一个饭馆订了些端上来。奚啸伯一尝,放下筷子,脸色一变道:“怎么不是那味了?这一定不是万兴楼刘立平做的!”说着就要把饭菜撤下,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吃了些。由此可见,奚啸伯对传统冀州焖饼的欣赏。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8/11/30ef933641bf9023fd60066129f2ec3c.png

历史遗迹
饱经风霜也依旧留存
我一直都在这里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7/19/1cceef27022628c167479869715f03fa.png

 

冀州古城

 

冀州古城遗址位于冀州镇北关村一带,西至前赵村,北至后赵村,是汉代冀州古城西北面的一段土城墙,从东北向西南延伸,总长4500米,分布面积225万平方米,最高处8米,底和顶最宽处分别为30米和10米。沿汉城址西、北面的沟渠为原城的护城河。据考证,古城建于西汉高帝年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7/19/98337efe3c954ec3d60543d8fc057491.jpg

冀州博览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衡水的地域文化特色是鲜明的。它地处黄河古道,因水而生,缘水而兴。早在新石器时期,依水而生的古代先民就在这里留下了物质文明的最初印记。此后绵延数千年的文化脉络,为衡水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宝云塔、安济桥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冀派内画、武强年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衡水成为一座历史积淀十分厚重的文化重镇。农耕文明的熏染、悠远的文化积淀,使这里成为儒学大师董仲舒、经学大师孔颖达、边塞诗人高适、文学名家孙犁崭露头角的地方,传承了悠久丰厚的人文底蕴。

 

湖畔有大禹治水的传说;有九州之首的冀州;曹操曾在这里操练水师铁甲;历史上的衡水湖经历了从古黄河、漳河古道到湖泊,从湖泊到农田、农场,又从农场到湖泊的剧烈变迁。她的名称也在历史中不断演化着。千年岁月的沉淀,形成了衡水湖独特的气质。

 

手工匠心
尽心 尽力 尽职 尽责
一丝不苟极致精细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7/19/adc6a7102e953862de909dd2685999bf.jpg

武强年画

 

“祈福迎新说年画”在武强民间流传有这样的歌谣: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门神灶王样样有,屋里墙上搭戏台。河北武强素有“年画之乡”的美誉,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年画齐名,是我国五大年画产地之一。2006年,武强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强年画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在中国木版年画界独树一帜,被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赞为“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

 

武强年画,因产地在武强县而得名,是流传于北方民间的一种春节时庆丰收、祈丰年、表达民众感情愿望、体现民风民俗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始于宋元,至今已传承近千年。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调鲜明、寓意吉祥。蕴藏着农耕时代中国民间的立体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是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被誉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民俗生活的大观园”、“河北民间艺术的象征”。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7/19/769fae20237b8090077c15e5365beb4b.PNG阜城剪纸

 

剪纸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在中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不计其数的剪纸作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人们用有颜色的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和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分别叫窗花和门花。也有的作为礼品装饰之用。

 

阜城剪纸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阜城剪纸以崔家庙镇陈集村为原产地,包括小息庄村、大息庄村、普乘寺村在内的四个剪纸专业村,并辐射带动两市四县五十多个村庄。说起阜城剪纸,不得不提奠基人王万田老先生,王老先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天津西关万盛线花样铺学艺,通过对其他派系剪纸的潜心研究,弃剪操刀,形成了独特风格,让阜城剪纸工艺不仅保存了其他剪纸的朴实浑厚,更具有了通灵多变、淳和雅健的神韵。王老先生回乡后,先后培养出王文来、王文起、王文法、王延行、黄景然等弟子。至今,阜城剪纸能手已达百人。

 

如今,阜城剪纸在节日喜庆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厅堂居室剪纸拉花,通过张贴“梅兰竹菊、莲藕荷花、金鸡报晓、鱼跃龙门”等剪纸图案,祈盼新年吉祥、办事如意、年年有余、四季平安、迎春纳福等美好愿望。而婚嫁中,则采用“龙凤呈祥、鸳鸯戏水、观音送子、金童玉女、榴开百子”等等纹样,祈求百年好合、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7/19/873b8bf0234e0866da3056c9a9777a91.jpg

笔尖上的匠心传承——侯店毛笔

 

侯店毛笔因产于衡水湖畔的侯店村而得名。侯店毛笔始于秦朝,古称“蒙笔”,相传为秦朝大将军蒙恬所制,鼎盛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以“锋长杆精,刚柔相济,含墨量多而不滴,行笔畅而不滞”的特点闻名于世。清光绪年间,因制作技艺精湛被奉为御用,并立碑表彰称之“御笔”。民国初年,还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因此,侯店村素有“毛笔圣地”“北国笔乡”之美誉。

 

中国的制笔业有“南羊北狼”之说,“南羊”指的是浙江湖州用山羊脖子下和腋下的毛为笔头料制作的“湖笔”。“北狼”就是指衡水侯店以北方的黄狼尾为笔头料制作的“狼毫”。一南一北各有千秋。

人文传承
民族精神之魂
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

https://tms.hshlyjq.com/uploads/default/2022/07/19/f79a08a39cf558dd023c4b8ddf11d9a8.jpg

孙敬学堂

 

孙敬学堂是中国首家且唯一一家以中国传统礼孝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式研学游营地,孙敬学堂延续衡水本地儒学先贤“孙敬”勤学苦读精神,以“立德、养正、树人”为教育宗旨,以“君子六艺”体验式教学为特色,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大系列课程。

 

六艺-“礼”:礼学研修班通过读经习礼让孩子们学习经典、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内修涵养、外化气质,做一个彬彬有礼的少年。

 

六艺-“乐”:习乐--国乐、国舞。培育气质,打造孩子心灵美。

 

*六艺-“射”:习射--弓道、武术。培育气质,打造孩子外在形象。

 

*六艺-“御”:御,是驾驭事物的能力。百工坊、百戏坊、百食坊等“御”社团通过让孩子们学习和体验项目,把中国古老科技文明与技艺呈现在孩子们眼前,通过用眼睛看,用手制作,用脑思考的过程,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发挥创造空间,拓展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乐于创新,勇于实验,不惧失败,不断突破,培养勤于钻研的学习韧性。

 

*六艺-“书”:书画、书法、书籍等,陶冶情操,掌握技术,学习知识。孙敬学堂开设“书院”,意在培养小君子小淑女学习诗经、书写、绘画、篆刻、围棋等内容,让学童成为有涵养、有文化的翩翩少年。

 

*六艺-“数”:孙敬学堂开设“数阁”,通过“天文、地理、算学、兑通、科技”等内容,与现代教学相结合,让学童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加深印象,融会贯通,将知识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