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新春之际,最为应景、最有仪式感的便是张贴春联、年画和窗花。那些喜气盈盈的年画,红彤彤的春联、福字、窗花等,将百姓人家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烘托出辞旧迎新之际的节日气氛,表达人们辟邪除灾、迎吉纳福的美好愿望。
衡水湖畔的春节民俗文化独具特色。湖东的刘家南田村流传着热闹的“正月初八会”,而在湖西的南、北“十小庄”一带,如刘家埝、绳头庄、胡家庄等村,流传着“散路灯”的习俗。这里的“散路灯”,是春节期间各种花会社火活动的总称。

舞龙表演
旧时春节,衡水湖西畔“散路灯”时,“刘家埝的狮子、顺民庄的高跷、绳头庄的老姜背老婆、胡家庄的二姑娘骑驴和二鬼摔跤、岳家庄的玩夜猫子”是深受乡亲们喜爱的节目。刘家埝位于衡水市冀州区“东大洼”东岸上,古时漳河从村东流过,因某年从刘扬村迁来刘姓一支在漳河埝上立村而得名,它是北海子里“南十小庄”最北的村子之一。村子虽不大,民间社火活动却很兴盛。尤其是它的舞狮表演,在衡水湖西畔的几十个村子里叫得最响。
旧时一进腊月,刘家埝的舞狮队就把行头搬出来,每天在村里耍一会儿。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进入高潮。一过正月初六,邻村开始频繁邀请舞狮队前去表演。据一些老人回忆,民国时,刘家埝舞狮子最有名的是刘同兰、刘东起、刘兰柱等人。舞狮表演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是狮子头,这几个人都善舞狮子头。狮子舞得好,还需要一个引狮子的演员引得好,二者相得益彰。最善于引狮子的是刘玉江,他手拿一个用红绸子包裹的圆球,出场前先打一个飞脚,博得满场喝彩,狮子在他的引逗下张牙舞爪,蹿蹦跳跃,花样百出。除了舞狮,刘家埝的“撑旱船”“傻老婆拉碌碡”也远近闻名。“撑旱船”耍得最好的是刘桂成、刘绍义两人,刘老福的碌碡拉得最好。
刘家埝的“散路灯”在鼎盛时期,最多时有十八盏灯笼。在“千顷洼”漆黑的夜晚,那些出现在乡间小路上的闪闪烁烁的红灯笼,给人以温暖安全的感觉。红灯笼后面跟着“长枪队”。“长枪队”是专门用来打场子的,队员每人手里拿着一杆红缨枪,是为了在关键时刻驱撵近前的围观者,为表演腾出足够的场地。某年春节晚上舞狮队到衡水段村“散路灯”,段村的街道很窄,街两边围了很多人,根本走不动,“长枪队”不得不在前面打场子,驱撵围观者,才到达表演场地。“刘家埝的狮子”在方圆几十里基本没遇到过对手,民国某年,舞狮队出了“千顷洼”受邀到巨鹿镇演出,那里正逢十月会。巨鹿的财主多,二层小楼也很多,所以家家户户梯子不少。舞狮队正在表演狮子爬桌子时,正在兴头上,忽然有人搬来了梯子,让“刘家埝的狮子”“上山”。这下可把刘家埝的舞狮队难住了。他们“上桌子”是绝活,却从没上过“山”。这个行当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众目睽睽之下,来自深县土路口的一个舞狮队轻轻松松地“上了山”,引来一片喝彩声。
胡家庄在刘家埝正东。古时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漳河。 它由胡家台和郭家台两部分组成,村子不大,但春节社火 活动却很兴盛,这个村最拿手的是“二姑娘骑驴”和“二 鬼摔跤”。绳头庄的杨金斗老人儿时经常观看胡家庄的社 火表演。据他回忆,“二姑娘骑驴”是先用竹子捆绑裱糊 成一个驴子的形状,一个叫“王小儿”的男子站在里面, 模仿骑驴的姿态,“二姑娘”在旁边,二人不停地插科打诨, 段子充满草根色彩,比较俏皮幽默。
胡家庄旧址如今已淹没在衡水湖的浩渺烟波中,村民整体搬迁到冀州南关,那些古老的春节民俗随着社会的变迁也渐行渐远。

铁花纷飞
绳头庄在刘家埝的东北、衡水湖东湖区西岸,这个村旧时以善打麻绳著称。春节“散路灯”时,“老姜背老婆”是这个村最拿手的节目。衡水湖畔流传的一句俗语说,“绳头庄的老姜背老婆,一年背一抹儿”,是说扮演“老姜”的演员和扮演“老婆”的演员经常花样翻新,逗得人们捧腹大笑。绳头庄村北有一个叫“双庙”的旧村落遗址,是因漳河边的两座大庙而得名,传说“先有双庙村,后有北京城”。人们还说双庙村东的那座大庙底下有地道,通着冀州北关的前冢和南宫。据说刘伯温当年相中了湖畔的这块风水宝地,曾建议在这里建都,修北京城时还用了“双庙”的木料。到了清末,双庙村的最后几户村民分别迁到了南李庄、后韩家庄等村,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庙宇。据绳头庄一些老人回忆,旧时每年春节“散路灯”时,社火队伍最后总是到那座大庙前耍一回,才宣告社火活动正式结束。
老盐河畔分布着八个南田村,分别是位于河东岸的李家南田、张家南田、宋家南田、马家南田、刘家南田、刘家台(古与刘家南田是一村),以及河西岸的秦家南田和徐家南田。
刘家南田和徐家南田隔河相望,村民以刘、张二姓居多,在几个南田村中,它因人口较多,或因建村相对较早等原因,古称大南田村。春节时,刘家南田的“正月初八会” 远近闻名。“正月初八会” 在村东的一座古庙——圣母行宫举行。圣母行宫俗称东大庙,相传始建于唐。东大庙坐东朝西,过去门前是一个十余亩大小的空场,上面长着两株大槐树。正殿是三间起脊、琉璃瓦铺顶的瓦房,南北各有三间配殿。后殿分南北两部分,北殿是菩萨殿、南殿是十八罗汉殿。其它殿里都有泥胎神像,十八罗汉殿四周的墙壁上画了壁画。两口大铁钟,挂在东、西配殿的廊下,钟高约两米、直径一米五左右,上面铸着文字和图案,旧时每逢三、六、九日撞钟,钟声悠扬,声闻几十里。
北配殿前有一株古柏,一句民谣说,“南京到北京,刘田一棵松”。这株古柏的稀奇之处是它能长五种不同形状的叶子,有针形的,还有扁瓜叶形的。古柏两人才能合抱,在一人多高的树腰部,有一个光滑的大疙瘩,老人们说,这是柏树的“肚脐”。谁也不能摸它,否则会头痛。老柏树被人们视为“神树”。每逢“正月初八会”,人们会在树下燃上几炷香,祭拜“神树”。“正月初八会”,是南田村一带最为盛大的民间庙会。这天清晨,方圆几十里的百姓呼朋引伴,推车挑担,辐辏而来,赶庙会的人大多到圣母殿许愿还愿、禳灾祈福,殿内殿外挤满了人,还有四方小贩,各色艺人,密密麻麻排满了庙外的空场,有拉洋片的、说书的、唱戏的、吹糖人的、卖红灯笼的、卖风筝的,非常热闹。
刘家南田是一个民间艺术氛围很浓厚的村子,旧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有一面小鼓,一对铜镲,一到农闲,人们就聚在一起耍一会儿。刘家南田的架鼓方圆几十里有名,民谣说,“刘田的架鼓七十二翻”,是说刘家南田的架鼓花样多,招人喜爱。目前仍流传着“仙人过桥”“十三堆”“大八镲”等十几套鼓点。除了架鼓,刘家南田的业余梆子剧团也很有名气,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正月初八会”上,业余梆子剧团经常在东大庙搭台唱戏。剧团是村里张华臣(据老人们回忆的名字)创建的,据说他是著名河北梆子艺人,他的师弟叫“仁达子”(老人们回忆之名),张华臣叫“二达子”,二人在天津演出,还没出场就掌声雷动。张华臣擅演《洪杨洞》, 相传在舞台上表演人咽气时的情态是一绝。他晚年在乡授艺,分别在刘家南田和冀州的齐官屯建立了两个业余梆子剧团,为河北和北京输送了许多艺术人才。
改革开放后,刘家南田东大庙的“正月初八会”恢复起来。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又成立了三、八集。这样正月初八既是庙会,又是新年后的集日。那一年,刘家南田村置办了架鼓、镲、钹等乐器,组建了架鼓队,正月初八请衡水梆子剧团在东大庙连唱了五天戏,赶集过庙会的人熙熙攘攘,成为老盐河畔的一件盛事。前些年,东大庙的“正月初八会”时,几个南田村、于庄、北田村、枣强肖张镇、冀州娄家疃等村的秧歌队、架鼓队都被邀前来,各展绝技,为乡亲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节目。